是该“落叶归根”还是“落地生根”?

A叔

2024.12.29初稿;2025.09.12定稿

有句俗话说“人挪活,树挪死”。既然你人已经像树木一样进行了移民而得以“移植”成功,一下子把自己“挪”到了海外,你就得在当地“落地生根”,你就要在当地扎好根,而不是如同做“浮萍”一样地保持着“游子”心态。还有一句俗话说“入乡随俗”,这就是说这个新地方是你移植后的生长地,是你扎根的新家园,以及你的下一代发展的根基。

依此类推,你从传统文化思维中了解到的、所盼望的“落叶归根”则需要跟着时移世易而与时俱进。也就是说,是你的才华,你的财富,你的社会关系,你的一切的一切都要“落叶”在你现在的根基,深植其中,去积累,去耕耘,去发展,去壮大。如果说“独木不成林”,那是因为你“落叶归根”的积累还不够,这往往需要经过一代人打基础、两代甚至几代人的继续努力,才能发展成一片“森林”,就是所谓的“开枝散叶”。这“森林”可以说是自己的家庭人员,也可以说是事业发展,或者思想精神的文化影响力。

每一个单个个体是微弱的,甚至是微不足道的。但是,如同大树,还在弱小时,需要深深地扎根,可以慢慢地成长,毕竟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是需要时间的堆砌和积累。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,可以给人带来“大树底下好乘凉”的境界,也可以给人结出硕果累累的收获得以回报,或者经过一年又一年的“落叶归根”,进行回馈得以肥沃土壤,反哺生长地,从而根本改变生存的土壤文化,有利于一起成长,一起发展成一片森林 -– 从而实现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安居乐业,互通有无,共同发展,其乐融融。你可以说这就是所谓的“融入”,可你也没有失去自我。

如果一心只想着传统意义上“衣锦还乡”式的“落叶归根”,而不是深深地经营“落地生根”,心态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没有归属感,以“游子”的姿态在思想上总是会如同浮萍一样漂泊不定。假若人类起源于非洲,你会“落叶归根”去非洲吗?那里会有你的根吗?若是祖先来自于黄河流域,若不是出生在那里,你会“落叶归根”去中原地区吗?那片土地还有你生存的机遇吗?既然离开了你的出生地,那里不再是你的家乡,而是回不去了的、心心念念但不再熟悉的“故”乡。

生命是短暂的,你是在为啥而活?是随遇而安于现状,还是精致利己主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,或者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追求?这里面是充满着心灵矛盾与思想冲突。这是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割裂的华人思想精神世界,存在着道德绑架与奴化思想的文化毒素,要你顺从,方便他们的利用与控制。

这就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精神“狗链”,说是“狗不厌家贫”,无论天涯海角,都要想着回家。

而幸运的是,我们通过移民而得以生活在一个相对有自由保障的民主政治社会,得以摆脱那些糟粕文化思想控制的锁链,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再是以宣传不忘做国家奴隶的初心导向。当然,“Freedom is not free”,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“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你所享受到的自由,吃到的免费午餐,早已有人替你买单。在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里,生活是有成本和责任的担当、抉择与决策。想要的绝对自由,恐怕只有地狱或者共产主义制造的人间地狱,也就是死路一条。

人的追求总归不只是满足于物质是否富足,在“衣寝无忧”之后,也需要精神灵魂上的安居处。物质追求上,你可以租房一间,也可以拥有豪宅多栋。物质多寡有不同的追求,吃饱了饭之后,则是精神需求和享受:是否会空虚,是否得到了充实与满足?

“心安何处不是家”,你不是谁的家奴,也不是被灌输家国情怀的“跪族”,把自己折腾得“里外不是人”,即融不进去异国他乡,也回不去故乡。

你把心放在哪里,那里就是你的家:你的追求为你灵魂提供营养。你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,如果是“浮萍”的心态,你的思想则会漂浮不定;如果是“落地生根”而就地“落叶归根”,就会面对眼前的一切,活在当下,丰富自己的思想精神境界。之所以会有念念不忘的“思乡情怀”,只不过你总把自己现在的居住地当作临时的过客,而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主人,在自由平等的土地上,你自己做主。抱着“游子”思想状态放不下来,是过于看不起自己,看轻自己,自己先把自己看作外人,这种自我贬低式的自我歧视才是最严重的自我种族歧视。

总而言之,作为新移民要入乡随俗地“落地生根”,进而在当地“落叶归根”,更好地成长发展成就自己,从而不断地“开枝散叶”,这即是你成家立业的新天地,也是后代发展的根基。

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